012025 年 10 月 4 日,高市早苗在自民党总裁选举中胜出,成为该党历史上首位女性总裁,且大概率将出任日本首位女首相。作为以强硬保守立场著称的右翼政客,她的当选将从历史认知、安全战略、区域协作等多个维度对中日关系产生复杂且深刻的影响,可能导致两国关系陷入新的紧张周期。
高市早苗的历史修正主义立场是中日关系的核心隐患。她长期否认南京大屠杀和 “慰安妇” 历史,公然挑战 “村山谈话”“河野谈话” 确立的历史共识,甚至将 “九一八事变” 后日本的对外侵略歪曲为 “自卫战争”。更具挑衅性的是,她对靖国神社的参拜频率创下近年日本政客纪录 ——2014 年至 2025 年间 11 次参拜,且在 202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战败 80 周年这一敏感节点再度参拜,严重伤害受害国人民情感。
历史问题一直是中日关系的 “政治基础”,高市的立场可能导致两国官方对话陷入停滞。对比石破茂执政时期(2024 - 2025)通过日中友好议员联盟推动的多层级交流,高市若延续历史修正主义路线,将直接切断双边政治互信的纽带,甚至引发中方采取反制措施,如暂停人文交流项目、推迟高层会晤等。
在安全战略上,高市早苗的主张具有明显的对华针对性。她不仅呼吁引进远程打击武器、强化信息情报体系,还不排除进一步提升防卫支出占比以迎合美国的可能性。其政策逻辑延续了安倍晋三时期的 “安保扩张” 路线,但更为激进 —— 例如主张将自卫队升格为 “国防军”,实质是突破和平宪法限制,构建更具进攻性的军事力量。
这种立场可能导致三重风险:一是日美同盟对华遏制态势强化,高市或推动美日在台海、南海问题上采取更紧密的联合行动,如增加联合军演频率、扩大武器部署范围;二是钓鱼岛等领土争端激化,她可能效仿安倍时期的强硬姿态,通过官方登岛、强化军事存在等方式挑衅中方底线;三是 “中国威胁论” 的渲染将升级,进而影响日本国内舆论对中日合作的认知,形成 “安全焦虑 - 政策强硬 - 关系恶化” 的恶性循环。
经济领域的合作可能因政治对立受到波及。石破茂政府曾试图在日美同盟与对华经济合作间寻求平衡,例如推动中日在第三方市场、农业技术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但高市早苗的 “经济安保优先” 理念可能扭转这一趋势 —— 她作为前经济安全保障担当大臣,曾主导多项限制尖端技术出口的政策,未来可能进一步强化对华技术封锁,尤其在半导体、新能源等关键领域设置壁垒。
不过,日本国内的经济现实可能对其政策形成制约。当前日本面临物价高涨、产业竞争力下滑等问题,对华贸易依存度仍维持在较高水平(2024 年中日贸易额占日本外贸总量的 18.7%)。若高市过度打压对华经济合作,可能引发日本企业界的反弹,迫使她在政治立场与经济利益间做出妥协。
尽管高市的右翼立场可能给中日关系带来冲击,但多重因素决定了双边关系未必会完全失控:
- 国内政治制约:自民党与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已失去议会多数席位,高市需联合其他党派才能稳定政权,这可能限制其激进政策的推行空间。此外,自民党内部对其 “过于右翼” 的立场存在分歧,部分议员担忧其政策会损害日本的外交灵活性。
- 日美同盟的复杂性:美国虽希望日本在对华遏制中发挥更大作用,但也担心高市的极端立场引发地区局势失控,可能通过外交渠道对其政策进行微调。
- 务实合作的惯性:中日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领域存在共同利益,民间层面的经贸、文化交流仍有较强韧性,可能成为缓解官方对立的 “缓冲带”。
从历史经验看,日本首相的对华政策往往存在 “竞选承诺与执政实践” 的差异。例如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初期对华强硬,后期转而推动 “战略互惠关系”。高市早苗若上台,是否会因现实压力调整对华姿态,仍有待观察。但可以确定的是,其当选至少意味着中日关系将告别石破茂时期的缓和态势,进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