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声优偶像化的发展历程及盈利方式是怎样的?
简要回答
下面就让小编来为大家讲解一下日本声优偶像化的发展历程及盈利方式是怎样的?这里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日本的声优文化,在全世界的娱乐产业中都是一道风景线,那么他是如何完成偶像的商业化的呢?
详细内容
- 01
我本科毕业论文写的内容是和日本动画有关,当时翻阅了一些书籍、资料。
声优这个词是日本汉字词汇,中文意思是配音演员。
要满足配音演员明星化有几个先决条件。
1、足够的工作需求
2、足够的曝光度
要理清声优偶像化的脉络不能抛开这两点。
一、工作需求
1、译制片
声优的第一次浪潮来自于七十年代的美国片引进,与中国不同,日本国民对于译制版接受度更高。当时就出现了无数人在录音棚前等待声优出现的情景。第一次浪潮在七十年代末引进片势弱开始走向下坡。
2、动画
现在这个时代的人对于声优的了解正是源于动画,而声优的第二次与第三次高峰也正是依托于动画。
御宅族成为现在所指代的含义是在八十年代,这也是声优的第二次高峰,大约伴随着日本经济下滑而终止在九十年代初。
第三次浪潮开始于九十年代中,以EVA为开端至今。
结合这段时间日本的动画制作数量会更直观,之后会修改。
二、足够多的曝光度
声优作为视听产品的幕后工作人员,很难获得足够多的曝光度,这一点来源于日本发达的出版刊物以及九十年代末兴起的互联网。在日本人均报纸拥有量约为112份每百人(凭记忆写的,可能有误,但人均超过一份是确定的)。出版业的细分做的及其完善。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声优的另一个曝光点来自于drama即广播剧,这是声优的主要收益来源。
三、专业化经纪公司的出现
这一点其实是声优偶像化完成的标志。
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声优的长相成为重要因素。背后毫无疑问有专业经纪公司推波助澜的作用。
通过上述几点基本可以勾勒出这么一幅图景,译制片、动画为声优提供温饱,伴随着动画曝光度增加,动画制作人员曝光度增加,专业经纪公司出现完成最后包装。
ps.铃木敏夫于70年代末创立了日本第一本动画杂志,捧红了富野悠由纪,押井守,宫崎骏。在创立杂志的时候说过:我们要展现动画也是由成年人制作的,无论任何人都能看动画,并且告诉他们未来也可以制作动画。
声优的偶像化其实也是伴随着日本动画群体开始慢慢高龄化而成功的。
- 02
早期日本并没有动画声优这个固定职业,主要由话剧团或演绎剧团的演员来担任配音工作。随着上世纪60年代日本第一部批动画开播,动画对配音的需求大量增加,使得一批人开始专门从事动画配音工作。但是在那个年代,剧团式的表演偏向低幼化的表现方式,反映在动画配音上就显得夸张和幼稚。
青少年动画的出现标志着日本动画市场开始发生改变,从而带动了日本动画声优配音风格的变化。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青少年动画迎来黄金时期,配音人员的风格开始形成区别,主要分成两种类型,一类是坚守配真人、传统影视作品的老派配音演员,另一类则是以“青二事务所”和“81 produce”为代表的新生代配音演员。
当时日本的电视台实行版权承包制,“青二事务所”与东京电视台、富士电视台合作,产出了《圣斗士星矢》等经典动画作品。在这种承包制度下,这些声优事务所逐渐垄断了当时的动画配音市场,并由此将新老派配音市场划分出界限。而到现在,声优已经完全超越传统配音演员这个概念并形成了一个专攻游戏和动画配音的独立的行业。
新世纪以来,日本优秀动画作品井喷式涌现,动画题材进一步细分,配音体系也更加完善。2005年后,日本声优开始逐渐向偶像化发展,频繁参与舞台剧、LIVE演唱会等线下活动,Oricon公信榜上频繁可见声优们的音乐CD,从2009年水树奈奈登上红白歌会开始,陆续有声优来到这个日本歌唱事业的最高舞台,足见声优的偶像化已经发展到顶峰。
现在,光靠配音本身已经不可能带来足够的吸引力,需要附加价值的存在,声优不再以艺术表演为中心,而更像是以服务大众、娱乐大众为核心。
三文娱此前有专题文章,回顾:日本动画的声优偶像化浪潮:μ’s单曲再破记录,LoveLive!仅光盘销售一年就突破三十亿日元
与LoveLive!动画μ’s组合九个角色对应的是9位声优
中国配音事业:90年代后的衰落
中国最早的电影配音译制厂是长春电影译制厂,他们奠定了当时整个中国译制电影的配音风格基础。上世纪80年代,上海电影译制厂又让译制片配音风格赢得了广大观众的重视和认可。到了90年代,国内开始陆续引进日本动画,通过模仿日本声优,中国的配音风格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之所以现在普遍认为90年代的中国动画配音水平最高,一方面是因为有优秀的人才资源,80年代培养了一批有深厚表演功底的配音演员,包括一些电影学院出身的表演艺术家。在当时这些配音员的素质水平与日本声优是不相上下的;另一方面,当时有着丰富的影片资源,在影片引进制度的支持下,配音演员不仅能参与到国产优秀影视作品配音,而且还能接触到日本最先进的动画,以及《米老鼠和唐老鸭》等早期迪士尼作品,配音演员们将这些动画作为配音技术的参考,并较好地应用到国产作品中来,形成中国化的语言艺术表演形式。可以说,当时的中国配音演员是与国外影视作品一起成长的。
然而在之后长达十几年的时间,由于制度原因国外动画作品引进几近终止。这导致中国的配音演员接手的片种十分有限,多以国产电视剧以及在政策体制保护下的低龄动画为主。与此同时,日本动画则正在高速发展,声优表演也越来越丰富,所以中国动画配音行业已经出现了断层。
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从小看着日本动画长大的80后、90后们,会觉得国产动画的中文配音充满违和感,他们已经习惯了日本的配音模式。
另外,近年国产动画也开始慢慢步入正轨,但几乎都大量参考了日本作品,还有部分作品直接外包给日本动画公司,所以成品看上去就是一部如假包换的日本动画,观众难免觉得中文配音违和。这也是现在中国配音行业面临的一个难题,即如何扭转国人对于动画作品的审美习惯,接纳动画的中文配音。
配音行业缺乏良性商业竞争
上文提到,日本是经历了动画市场的变革才完成了新老派配音市场的划分和声优行业的转型,而中国就正值这样的变革时期。
目前全中国职业配音演员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春这四个城市,演艺配音演员加起来只有600人左右。从业者老人多新人少,配音圈小,配音演员的所有业务主要通过人际关系来维持,无法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配音市场。
相对应的外部动画市场也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商业竞争,动画公司依赖政府扶持,产品成本低廉,制作粗糙,这样的机制也势必造成动画配音行业的不完善。
不过,现在国内已经有了一些专业的配音工作室,其中也不乏受到国内动画观众认可的优秀声优。加上国产动画和国产游戏的发展,对配音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正版动画的引进,国人接触外国动画作品的端口已经重新被打开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扶持政策已经不再适合中国现在的动画市场环境,处于变革期和滞后期的中国,只有把日本制作的良心带到中国来,不断为动画作品创造公平竞争的良性市场,未来动画配音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 03
日本动漫声优偶像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声优偶像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近些年声优上各类杂志、出写真、开演唱会等等,已经是常态,活动几乎与普通偶像无异,而追捧声优的粉丝也越来越多。
现在的声优除了看脸,还要能说会道,会给粉丝献媚,懂得抓住粉丝的心的技巧,这样真的还能好好做本职工作?他们现在根本就没有那种自己从事的是后台工作的意识。
声优不是说话吗?需要什么技巧和演技吗?我感觉谁都能做得来呀,既然如此,偶像化了不是一举两得吗?
觉得女声优的演技就算再怎么好,如果本人长得太丑的话,就无法得到粉丝的心,所以现在尽选些没什么演技,但是长得可爱的家伙,声优的水平也被拉低了。
- 04
看到小野大辅我就滚进来了,D桑年轻的时候真心帅!!!(痴汉脸)